2025人教版新教材语文高考第一轮

练案6 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观点态度

(2023·山东烟台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什克洛夫斯基十分关注小说家如何通过叙事视角的选择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他在阐述“陌生化”理论时,以托尔斯泰在小说《耻辱》中对鞭笞的陌生化描写为例,指出:“托尔斯泰通过避免直接指称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的办法,使事物变得新奇陌生。他的描写使人觉得是初次见到事物,或者感觉到某事为初次发生的那样。”什克洛夫斯基这里所强调的“初次”,就是事物的新鲜感,也就是“陌生化”的新奇效果。此外,什克洛夫斯基还提到托尔斯泰在《霍斯托密尔》中以一匹马为叙事者,通过这匹马的叙事视角,使得故事的内容和场景显得陌生,以动物的无是无非的眼光无声地披露了人类社会的自私和贪婪。

视角问题是小说叙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美国小说理论家路伯克曾指出:“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到角度问题——叙述者所站的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的调节。”20世纪以来,出现了各种有关视角问题的分类。传统小说大多采用超然的全知叙事视角,全知叙事者的目光无所不在、无所不及,叙事者对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件了若指掌,对人物的内心活动亦能明察秋毫。与此相对应的是人物有限视角,叙事者转用故事中或故事外某个人物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对事件的发展知之甚少,对人物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作品因而充满了悬念。英国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I.A.理查兹曾将语言分为指称性的实用语言和非指称性的诗歌语言,诗歌语言是对实用语言的陌生化,人物有限视角则是对全知叙事视角的陌生化。

全知叙事视角将事件、人物的过往和将来娓娓道来,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盘托出,其结果往往是纷至沓来的信息使读者流于无意识的、被动的阅读。在这样的作品里,事件得到了强调,而读者对事件的感受则被自动化、机械化。采用人物有限视角叙事的作品则相反,事件往往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物对事件的感受。正如什克洛夫斯基所说的“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受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有限视角再现了人们在生活中感受新事物、认识新事物的渐进过程,读者在渐进的阅读过程中充分领略、欣赏事物,沉醉于对它的感觉和体验之中,这既延长了读者感受的时间,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情趣。

有不少作家探索了人物有限视角的种种运用,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就是其中一员。康拉德宣称:“我的目的是让你们(读者)感觉到,让你们听到,更重要的是让你们看到。”通过独特的人物有限视角的选择,康拉德实现了他的艺术主张。试看康拉德的中篇小说《黑暗的中心》里的一段:“我给汽船加了一点速,然后向下游驶去。岸上的几千双眼睛注视着这个溅泼着水花、震摇着前行的凶猛的河怪的举动。它用可怕的尾巴拍打着河水,向空中呼出浓浓的黑烟。”显然,这段叙述采用了岸上几千名非洲土著人的叙事视角,体现了他们独特的认知方式。“凶猛的河怪”“可怕的尾巴”,这些非指称性语言的运用将读者熟悉的汽船陌生化,使得读者从一种新的角度来审视汽船,与此同时,读者也领悟到这一有限视角所蕴含着的土著人独特的思维风格以及对“河怪”的畏惧情感。

(摘编自邓建英《“陌生化”与小说叙事视角》)

材料二 “陌生化”理论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代表之一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提出的:“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受如同你所见的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识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

这里的“反常化”即“陌生化”。在日常生活中,一切言谈、动作、行为等,一旦成为一种习惯性的东西,便变得带有机械性,沉入人的无意识中而无法引起人的注意。“事物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知道它,却对它视而不见。”而文学的功能则在于使人摆脱这种麻木、迟钝的状态,唤起人对生活的新鲜、强烈的感受。为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陌生化”。也就是说,“文学中所表现的事物应超越人们习以为常的认识,以一套新鲜的语词突出出来”。从研究角度看,陌生化不仅表现于叙事文本结构中有限的叙事视角,更主要集中于诗歌语言分析。诗歌语言分析方面,研究者认为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表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语音层面,近体诗相对于古体诗,词相对于诗,白话诗相对于古典诗词等都在音节、押韵等方面构成了“陌生化”;二是语法层面,主要是语法上的不合规则构成“陌生化”效果;三是语义层面,主要是词语所指的改变。有不少学者从作品研究的角度,提出一些有意思的观点,如辛弃疾词中大量典故,折射出词人的主体品性之美,组织结构方式也十分巧妙,正是对于前人词作的“陌生化”;又如盛唐诗歌在“入神”“天然”的诗美方面,后人再难企及,因此,宋诗的尚“逸”求“奇”就是对唐诗的“陌生化”。

(摘编自陈静《近十年“陌生化”理论研究评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运用人物有限视角或非指称性诗歌语言进行表述,是取得陌生化效果的有效途径。

B.全知叙事视角往往会减少文学作品独具魅力的空白与悬念,影响读者的审美体验。

C.有限视角贴合人们生活中感知新事物的渐进过程,更易于准确表现作品思想主题。

D.文学的“陌生化”可以激发人们因为生活的机械重复而变得麻木迟钝的初始感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霍斯托密尔》以马为叙事者取得“陌生化”效果,方能披露人类社会的自私贪婪。

B.非指称性诗歌语言不以准确指示目标对象为目的,其意在引发人们对事物的新鲜感,追求艺术效果的创设。

C.“陌生化”文本能增加感受难度,延长感受时间,使读者在充分体验事物的新颖别致中获得新的审美体验。

D.作家们在追求“陌生化”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突破前人形成的模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学的创新发展。

3.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支撑论证“陌生化”理论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城南旧事》以英子的口吻讲述故事,呈现出儿童固有的直觉性和非理性特征,赋予小说浓厚的儿童色彩,带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

B.《红楼梦》以一块通灵石头讲述其幻形入世、历尽离合悲欢与世态炎凉的故事开篇,将读者带入一个神奇、神秘的茫茫宇宙、渺渺乾坤。

C.《三国演义》内容驳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在千头万绪中,作者刻意突出对军事斗争的描绘,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战略思想。

D.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绿”字,将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打破寻常语法规则,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4.(观点概括分析)材料二第一段中,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他是从哪些方面阐释这一观点的?(4分)

预览已结束,还剩2页未读
完整文档请下载

隐藏内容
下载地址:需权限查看
已有21人解锁查看

小初高资料,请加老师微信 beike543 微信公众号:备课无忧网
幼师类资料,请加老师微信 beike432 微信公众号:久久幼教